(图片...动漫演示...书籍...)
人类若想发展和再进化,就必须打破传统的居住概念,打破古老落后的洞穴式居住模式,而代之以全新的高科技便携式居住概念和模式。
人类的一个梦想:人类不再围绕着房屋而生存,人一生大部分时间不再屈身在一间间砖石水泥堆砌的洞窟里,不再人为屋打工,人为屋辛苦,而是屋为人服务,屋随人走,如行李箱、背囊,甚至如衣服、皮肤。
一旦人到哪里,便可随手打开房屋,如衣物般便捷,超老房屋功能,那个世界什么样子?
让人类世界多一种居住模式选择。
我仅仅给你一粒种子,你或者种出草,或者育出花,或者,制造了一片森林。若有那个时刻,望念及给你一粒种子的人。
房屋的三个概念:
1)房屋是人类三个保护层的最外一层。其他两层保护层是衣服和皮肤。房屋和衣服是人的皮肤功能的延伸和强化。
2)房屋的洞穴概念。房屋源自于自然界洞穴,房屋是人工洞穴,如洞穴般不可移动,空间浪费,成本高昂。人类的房屋并非古来有之,更非有之永远。房屋不是人类的永恒现象,而仅是人类某个历史阶段的产物。
3)房屋高科技化,便携化,进而衣服化、皮肤化,是必然趋势,不可阻挡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《人类到了彻底抛弃房屋的时候》
(书摘. 全文看这里)
我们的房屋,其实已临末日,行将退出历史舞台。
我们每日生活,离不开房屋。我们居于斯,食于斯,爱于斯,生于斯。没有房屋,何来家园? 世界数十亿人类,便无不居于各式房屋之中。
黑夜里,望及家中窗户灯光,令人顿感温馨,不由加紧脚步,投身其中。
房屋为我们隔暑挡寒、避风遮雨,庇护数十亿人类生息番衍。
然而,也是房屋,令人类生活日益沉重,成为人类发展巨大障碍。失控的房屋建筑,破坏地球生态,恶化人类生活环境,加剧温室效应,导致人类、地球以及房屋本身走向毁灭。
庇护人类逾万年的房屋,已临完成历史使命,行至生命尽头,正渡过最后岁月。
人类居住模式,面临改革,且将引发人类社会连锁效应。
原始人的洞穴
凌晨,窗外仍暗。楼群沉寂,有一二灯光。
人们依然沉睡。一家家人,彼此摞在他人上方,仅隔层水泥板。在那一洞洞空间里,夫妻偎依,老幼倦屈。一方空间,便是一幕人生舞台,天天演释着性爱、亲情、口角、人间是非。人们在这砖石搭建的被称为房屋的空间里,呱呱落地,默默辞世,代代番衍。
一万余年前,此地乃荒野,丘陵起伏。其时我们的原始祖先,穴地穴洞而居,不知房屋为何?那时,祖先们晨起,从洞穴探首出去,四周所见,不过零落洞穴,和洞穴里一窝窝原人家族。
人类从洞穴,爬上高楼大厦,不过如昨日事情
房屋的出现,是人类从原始人进化为现代人的重要标志。建筑房屋,是人类从旧石器时代进入新石器时代才具有的能力。时间大约起始于一万四千年前。亦有专家认为人类筑屋起始于新石器晚期,约四千多年前。(注1)
在旧石器时期,人类主要居住天然洞穴,到新石器时期,人类生活中出现半穴居住所。
人类穴居方式有四种﹕袋穴、坑式穴居、半穴居、有地面木架结构居。
所谓袋穴,乃上小下大的袋型穴。如山西万泉县荆村仰韶文化遗址中发现的袋穴,上径约3公尺,底径4公尺。河南洛阳涧西孙旗屯仰韶文化遗址的袋穴,上径1.4公尺,底径约2.4公尺,深约1.7公尺。
当人类的居住,与野兽无二时,人便与野兽同伍,兽性多过人性,如今日黑猩猩灵长类动物。
当人类创造出房屋,哪怕最原始半洞穴半居室、半巢穴半居屋时,人类便与兽有了大分别,从类兽生存模式跃入新人类生活模式。黑猩猩至今未能搭出此种居所。
人类搭出房屋,和进入房屋生活,令人类获得更好保护,增强生存力,即寿命。房屋比鸟兽巢穴,更能减少人类生命损失消耗,减少野兽吞噬、伤害,以及恶劣气候扼杀。房屋带给人类更宜生存的局部空间和保护外壳。
专家研究,因当时人类无砍伐能力,不可能获得适宜搭建屋顶的材料,所以只可收集树枝等自然物,搭出简陋的人字形顶盖的袋穴。
另外,穴居的深度令居者出入不便,开始是靠竖一木柱,砍出脚蹬,攀爬出入。后期穴居遗址出现沿壁盘旋的阶梯。
后为解决上下方便,和人类获取木石材料的能力提升,人类穴居渐浅,最终抛弃穴居,走上地面。
自房屋出现以来,其基本功能和构思,便未有根本改变。具体功能虽有添加,外观有变,但其基本概念,未变。
比如,既使最现代高楼大厦,有冲水马桶、淋浴、空调一应现代生活设施,但其基本居住模式和功能,早在人类原始半洞穴居室中,就已具有。
考古证明,人类早期居住结构中,已有厕所、沐浴和空气流通设施遗迹。
不只人类如此,既使兽类,亦懂得居处的粪便处理,亦喜各种形式的沐浴,如水浴、沙浴。而且各类陆上动物,筑巢时皆知选择适宜本类生存的温度和干湿度等条件。
这些人类居所必备功能,因人类生理必需所生。只要人类生理功能不变,人类生活方式中,此类功能设施便不可缺。然而,这些功能的基本概念虽未变,但设施的结构形式却随人类社会发展而变化。
人类从动物巢穴移住房屋,用了上百万年,但从古老房屋,搬进现代高楼大厦,却只用了几十年。人类居住方式近数十年变化,比过去万千年的变化都大。
时至今日,人类高科技发展,一日千里,人类面临更大变革边缘,或许称为再进化边缘。
人类的居住方式,也面临一次从未有彻底变革。换句话说,人类将抛弃现有居住房屋模式,连带与传统房屋相关的产业、经济方式、生活方式和社会方式,都将逐步退出人类历史,而代之以崭新居住观念、生活方式,以及带来一系列相关经济生产新模式,和社会方式。
房屋已成人类愈来愈沉重负担
房屋在人类史上,有重要作用,对每个人,不可或缺,为生存必需物。
人无论贫富,皆需居处,或高楼广厦,或茅屋陋舍。若沦落至餐风露宿,再无片瓦遮顶,人之生命,便直接裸呈恶劣自然条件与各种威胁下,生命便失保障,脆弱不堪。
正因房屋对人类生存重要,所以,人类在房屋上的投入,越来越大。房屋越建越舒适宽敞坚固,屋舍内外各种设施愈全愈高级。
人类数量激增,令房屋需求更殷,占地愈多,令地球可用于此之地域日减,导致地价飞涨,房屋日益成为人类沉重负担。此乃恶性循环。
特别在人口高度集中城市地区,获得和维持一住所,已成人生沉重负担。人类传统的居住和生存模式,令人群越来越密集居于都市区,在极其恶劣条件下生存。在那里获得一住所,已成人生主要奋斗目标。
现代人类社会,大多数地方的人们甚至要用一生三分之二的精力和财力,支撑传统房屋负担。人们常常要用每月收入的三分之二,支付房租及偿还购屋贷款。
正如香港人所说﹕一辈子都在为地产商打工。
这甚至塑成香港人特有性格,吃苦耐劳,日夜打工挣钱,供楼养屋。有屋居,便为成功和财富。无屋居,便难在人前抬头,甚至连娶妻生子亦难。
温哥华市四分之一租屋住的人要花一半以上的收入支付房租。该市每晚就有约六百人露宿街头。而瑞典乃全民福利国家﹐每晚仍有一万一千人露宿。就连科技高度发达的美国硅谷地区,许多收入不低人士,亦难承担高昂房租房价,而露宿、流浪街头,甚至花数美金,购票乘公交车眠过夜晚。
人为求一居屋,竟把一生捆绑,牺牲许多人生乐趣和所应有。房屋本为令人生更有保障和自由,现在却反过来,成为人之生存和自由最大障碍和负担。人类为了居住,而失去越来越多的自由和天然本性。
人类的房屋模式,不仅决定着人们生活方式,还决定着人类的社会组织方式,更决定人类的经济命脉和发展模式,决定着一个地区或国家的繁荣与衰败。
房屋所形成的压力和负面作用,对年青人影响格外严重。人类的年青群体,刚行入社会,独立生活,便即刻背负房屋沉重负担,令其难以喘息,过早丧失人生朝气和浪漫,终生沦为房屋奴隶。
人类居住模式,对人生所有重要领域都产生巨大影响,包括童年生活,恋爱,结婚,生育,工作,人生娱乐,生命形式及价值,养老,等。居住模式无形塑造着代代人类身心形态和健康。在许多地方,人与人的结婚,其实是人与对方房屋居住条件的结合。
人类多数畸形心理,与房屋居住模式有关。可以说,人类的身躯和心灵皆压缩于居室模式中。
世界三分之二甚至更多的人类,从出生便被塞在拥挤房屋里,遭受生理摧残、心灵畸形、心理阴影、因居住条件而致社会歧视以及居室内外生态污染。
传统房屋居住模式,形成人类社会大多数日常冲突原因,导致和酿成无数人间悲剧、惨剧、刑事案件、法律纠纷。
人们平时烦心的问题,有三分之二以上与居住、房屋有关。
人类居住空间大小,限定了人类行为空间、发展空间、心灵空间、自由空间的大小。人类的狭隘之处,与居住模式的狭隘,有不可分关系。
如果人类可以改变传统居住模式,亦将引发人类思维及行为模式巨变,将令每个人的日常生活、生命形式、人生方式发生大改变和提升。
为一片屋檐遮头,令人一生命运皆受影响。房屋对一个人,对整个人类影响,都极巨大。
房屋问题,越来越成为人生最大苦恼和负担。人类一代更比一代面对房屋愈益沉重压力。
房屋确是人类生存必需,但房屋不该变为人类如此沉重负担。
房屋对人类的伤害,开始大过其优点。
人类到了应正视此状况的时刻。
在人类发展的每个阶段,都有一些事物过时。这些事物,由开始时有益人类,逐渐变为不利人类,阻碍人类发展,甚至成为人类社会沉重负担。
今日高科技日新月异,亦令人类社会中许多事物过时,成为人类发展障碍。而传统房屋,便是这些没落事物中,最大一个领域。
房屋不是也不应成为人类居住模式的惟一选择。
人类传统房屋模式,也成为一些自然灾害的构成因素。如地震,地震本身并不伤人,是房屋倒塌伤人。
人类需用新眼光,从新看存在已久的传统房屋
一个人生存于世,有三分之二甚至更多时间,在各种房屋中渡过。人们生于房屋,养于房屋,终结于房屋。人的生老病死,喜怒哀乐,皆离不开房屋。房屋与人类关系,可谓密切。
所以人们才用一生精力,构筑自己住宅,名曰"安乐窝"。
如此重要事物,如何能过时?
先来看房屋的发展史。
房屋的基本作用,是保护人类、容纳人类生存所必须的众多要素。
人类生存力越有限,便越需要房屋的保护,躲在房屋中的时间就越多。
有如动物,在恶劣气候下,或有外界威胁时,巢穴便是最佳庇护所。
生存于高寒地区的动物,每当冬季来临,大多躲进巢穴,冬眠。而居于寒冷地带人类,如中国东北地区农人,在严酷冬季,亦会休闲半年,待冰消雪化季节,方再出屋生产。
那些体格健硕,生存能力强者,方可较他人长时间在室外自然条件下活动。
而弱者,则较多停留房屋中,依赖房屋保护。
现代科技发展,令这种现象发生变化,人类生存力表现,不再只是体格强悍力大无穷,而更侧重知识能力、高科技能力。这后一类生存力,已经强大过人类纯生理生存力。
人类这种新生存力出现,令生存力强者,留在室内的时间,多过此种生存力差者。
人类高科技生产力发展,要求人类更多停留室内,特别是能力强者,停留室内工作时间更长。这不同于过去,
而那些高科技生存力较差人类,则会被迫更少停留于私人空间,而更多外出停留于其它类型工作地点。
房屋其实是人类生存的第三层保护层,第三层外壳
人类的第一层壳,是其生理皮肤。
这层外壳,令人类从低级生物,进化成高级动物,从依赖身体粗糙皮毛层,抵御外界严酷生态条件,进化到现代人类以精细的皮肤调节功能,适应人类高等生理特别是智力发展需要。
当然,人类皮肤层进化得精密,代价是失去其原始粗糙皮毛抵御外界气候变化的功能。人类须以其它手段解决这部分需要。人类便发明了第二层人工外壳,即衣物。
在衣物保护壳之外,是人类的第三层保护层,即房屋。这亦是人类最外层保护壳。
人类衣物和房屋,有效地保护着人类全部生存、活动空间,形成人类不可失之须臾的完整保护结构。亦有效地保护着人类生存全部过程,从出生,至长大、衰老、死亡。
作为人类第二层保护壳衣服,与人类第三层保护层房屋,以完全独立且不同的形态存在发展。
其中衣服形态,惟人类这种高级生物才有。地球上任何其它动物,未有出现制造衣服现象。
而人类的房屋现象,则与其它地球生物生存形态,有更多的相似和联系。地球上的生物,除人类以外,不可能搭建出人类房屋,但却各自构筑出维持生命的不同巢穴。
既使相当低级生物,譬如海洋中简单浮游生物,亦有选择适宜其生存小环境的能力。这种适宜生存小环境,便是生物进一步构筑生存保护层的雏形。
人类的房屋现象,便是从生物这种本能和鸟兽的巢穴,进化而来。
人类为什么需要房屋
房屋的主要功能,是保障人类的生存。
房屋为人类提供直接的生命保护。当人进入房屋,便具有了抵御外界恶劣气候,以及动物、意外伤害的有效手段和能力。
有如自然界的有壳类生物,譬如乌龟,依靠壳层,有效保障其种群生存了千万年,远优于其它动物生存能力。与它同时代衍生的动物,多数灭绝。
乌龟把防护壳时刻携带身上,而人类房屋这种硬壳,却筑在固定地点,在人的生命的大部分时间里,停留于壳中,在强化保护条件下,放心地睡眠、休息、解决生理需要和恢复生理机制。
房屋是人类日常大部分生理需要集中解决场所。包括睡眠、排泄、进食、沐浴、补充体力、放松恢复精神状态等。
房屋还是人类繁衍的主要场所,性交、生殖、养育后代、学习成长等行为主要进行场地。
房屋是人类史上不可缺少的生存手段和设施。
人类有史以来进化成果,皆在房屋中体现和沉淀,并继续为人类发展进化提供必须基础和条件。
房屋还是人类获取自由的重要手段。
人类本身生理结构,对大自然严酷环境,适应力有限。但借助房屋,人类便可生活在一种人工制造的更宜生存发展的有限空间中,与不可控制的外界自然空间相对隔绝。
在这个人工空间里,人类可做许多在自然条件下不能做之事,获得在自然条件下不能有之自由。
而且,人类可以移动这种人工生态环境,到自己需要地方,到地球上相当广阔地区,具有一定选择自由。那些地方自然生态或许严酷,如没有房屋保护,仅靠人类本身生理功能,难以存活。
房屋令人类扩大了在地球上的生存空间、活动空间和自由度。
房屋除具有以上生理、物理功能外,还具有精神和社会层面功能。
房屋已成为人类精神的不可或缺容器和壳体。
人只有在自己房间里,在四壁遮掩下,方能彻底放松,彻底解放,即可以做生理的彻底解放,松带宽衣,赤身裸体,做那些在光天化日下不能做之事,洗浴、做爱、大小便以及一些不可见人的偏爱嗜好。
又可做精神的彻底放松。在社会公开场所,人们须挂上各种身份,扮出各种面孔,摆出各种做派,或对人低声下气、迎逢拍马,或趾高气扬、不可一世,社会生存令人们不能表露本来面目,而须按照社会生存法则,掩藏真我,做出社会需要的假我。
只有回到家,关上门,人才感觉安全、自由,才可抛弃一切社会枷锁,裸露真相,喜笑怒骂,率意而为,无所忌讳。
房屋亦是人类社会组织形态的基本结构。
自房屋产生以来,人类社会便以房屋为单位,居住、生活、婚姻、组织家庭、生殖养育后代、养老送终,形成了人类社会的最基本单元。
人类社会组织形式中,以居屋为主的结构线十分清晰。国度、城市、村镇、家族等社会结构形式,具以房屋布局为基础。每个人的社会属性、户籍、税收、银行账户、国籍等,亦以居屋地址为基准。
人类的社会组织和管理,是建立在人们不可或缺的居屋客观格局之上。所谓"跑了和尚跑不了庙"。
居屋成了人与社会的最基本维系点。人类社会以人们不可或缺的居屋为基础,结构成庞大复杂的网络,涵盖整个地球。
正因为房屋对人类如此重要,令人类背负的房屋负荷,越来越沉重,房屋的负面作用,正超越其正面作用,成为阻碍人类进步发展的最大障碍。
......
(全文去这里)